冉冉阅读

冉冉阅读>重生之明朝朱祁镇 > 第40章 家宴(第1页)

第40章 家宴(第1页)

夜幕降临,大年三十晚上,家家户户举杯推盏,忙碌一年的疲惫的身体在团圆中快消退。

皇宫之中,也早已张灯结彩,朱祁镇按惯例,给京官们休沐五日,初六上工。

在此之前,朱祁镇又颁了一道加俸圣旨,自正统十五年伊始,各地官员均加薪五成!

朱元璋用屠刀止住了贪腐之风,但这只能止的了一时,待老朱百年之后,贪腐之风又蔓延开来。

究其原因,其一是人性使然,其二是大明官员的工资实在太低了些,过低的薪俸反而会助长贪腐。

一个七品县令,一年领三十两工资,像什么样子?

县里除了县丞衙役这些吃公粮的,许多杂役人员并没有登记在册,这些开销只能县令掏腰包。

加上官场那些弯弯绕绕,就算不巴结领导,逢年过节给手下给个不个红包?

朱元璋定俸禄的时候只想着吃饱就行,这些隐形开支都没算在内,这也导致官员们过的紧巴巴的。

吃饭去街头巷尾拉不下脸面,去有门脸的酒楼拿不出银子,要点面子的,打个白条,不要面子的,吃完就走。

你要去告,法官和被告是一个人,你怎么玩?

堂下何人状告本官?

所以朱祁镇决定,加俸很有必要,起码让廉洁之士能明哲保身,不然这样搞下去,全国难找到一个清官!

让贪腐成为官场共识,那再想反腐,困难重重。

当然,随之而来的还有拓展锦衣卫的密令。

枣吃了,棒子也得接着!

朱祁镇可不是老好人,工资加了,你要再敢扯什么生活难以为继,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屁话,那等着唱铁窗泪。

前些日子,新军改制,裁汰一大批老兵。

朱祁镇本意是组建一个新衙门,武备司。

扫匪安民,但前提也要有全面的监察!

不然杀良充公在和平年代倒是不至于,但也冤假错案肯定不会少。

所以扩充锦衣卫就很有必要,十万余老兵中,挑选机灵忠心的,纳入锦衣卫。

锦衣卫小半年都在忙于此事,现在锦衣卫的驻点由原来的县级扩充到如今的乡级。

府一级设衙门,县一级设驻地,乡一级设驻点,逐步渗透。

各省设指挥使,协调省内各府锦衣卫运作,朱祁镇又把锦衣卫总指挥使拆分为左右两名指挥使,二人同时对朱祁镇负责。

没办法,扩充之后锦衣卫权利太大了些,先分权,之后再设西厂监管。

贪腐这种问题是千古难题,古今中外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权。

机构或许会冗余,但这也代表着位高权重者谋私利的难度大大增加。

比如县令,原本干点啥只要搞定县丞,主簿就没啥问题,都能压下来。

朱祁镇现在把锦衣卫塞了进来,假以时日武备司也慢慢会扩展到县一级,县令再想干点啥就要多搞定这两个部门。

别看只有两个部门,风险提升最少十倍!

主簿和县丞本就和县令一起办公,穿一条裤子,锦衣卫和武备司和他们不是一个系统,尿不到一个壶里。

但凡有一个人当了蜀王和秦王一样的二五仔,那全部都得掉脑袋!

最大程度避免以权谋私。

至于武备司年后一千人为一队,分批次,先驻守各省府,以边疆及匪患猖獗的西南地区优先。

把基础的框架立起来。

武备军不归地方统辖,有需要可以上奏,获批后配合地方剿匪。

职责相当于后世的武警,属于内卫部队。

这些上过战场的老兵,对付正规军可能差的远,但打打盗匪还是拿得出手!

乾清宫内

不同于加俸的官员们欢天喜地,众位藩王眉头深深皱起。

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似的,低落的坐在殿内,默不作声。

朱祁镇迈步进入大殿,看到愁成苦瓜脸的藩王们不由哑然失笑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