冉冉阅读

冉冉阅读>名门良婿男主角是谁 > 第146页(第1页)

第146页(第1页)

“又要跑?”方夫人无奈地叹了口气。“自打我跟着你,至少要少活十年。”

“说说,都送了些什么东西来?”方有信没把仿佛妻子的话放在心上。

“什么都没有,按你的脾气,不能吃都退了回去。倒是李家给送了两筐白萝卜,都够吃一季了。”方夫人有些赌气,送吃的就算了,还是送萝卜,好歹送块肉吧。这样的人要说是私藏官银的,她非得笑死。“你说李阁老真有这么两袖清风吗,还不如不送呢。”

方有信想了一下,忽然笑答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一年四季保安康。萝卜可是个好东西,咱还得回个礼才行。”

“什么?!还要回礼?”方夫人愣住了,这两筐萝卜怎么回礼,难道还送两斤白菜回去?再说,这冬天都过去了,这

方有信笑眯眯地没有回来。

隔日,方家的人捧着一木盒子来到李家,待方家人走后,李阁老立刻让人出发去接李勋卓回来。

这下可把凌氏她们高兴坏了,等了那么多天,好不容易听到找到的官银,可却等不到通知放人的消息。凌氏都急得快把头发给愁白了,可没想到忽然方家送了一个木匣子来,李阁老就让她们去接人。

总算回到家的李勋卓,一看到李阁老就激动得扑通跪地,痛哭流涕,让其他人看着也心酸。原来是风度翩翩,容光焕发,一番折腾,整个人憔悴得不成人形。身形枯瘦不说,面容衣着更是狼狈不堪,可想而知这牢狱之灾对李勋卓来说是多大的折磨。

李阁老摇了摇头,让人扶他先回熹园休息,养好精神再说。一进到熹园,凌氏就哭得肆无忌惮起来了,苏氏和锦华也扑过来,又是扯又是闹,哭得不成模样。也温香不敢走近,就跟着韶华姐妹站着抹泪,就连斯陌都站在旁边红了眼眶。

好一阵子,崔妈妈提醒李勋卓还是换洗,凌氏才收了泪,把所有人都打发。

韶华有些好奇,方家到底送了什么来,怎么忽然就同意放人了。

斯陌举了手,表示知情,“我听二哥哥说,方家送了一盒药材,好像是当归。”韶华恍然,又问:“那祖父是送了什么东西给方家吗?”斯陌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下,“好像是两筐萝卜。”

“萝卜?”绾华愣了一下。

“嗯,听说这方大人不受金银珠宝,绫罗绸缎,只收吃的东西,还不能昂贵的。”在姐姐们的怂恿带动下,每天只会读书的斯陌也不得已开始打听起外头的事来。“据说,收了这些东西他也不心虚,该罚的照罚,该打的照打。”

绾华问道:“那怎么咱们送了萝卜,他就放人。难道他爱吃萝卜?”

韶华觉得好笑,“大概是当做下台阶吧。”虽说这官银的源头还查不到,皇帝都默认了不再追查,他依旧死认理,不肯放人,这已经惹恼了京里许多人。若再不放人,只怕被联名参奏一本,反而得不到好。“不知其他人有没有放出来。”

绾华没好气道:“与我们何干,本来就是被他们连累的,最好关久一些。”

结果还很被绾华不幸言中,安庆侯府见李勋卓被家人接了出来,立刻也派人前去迎接宋琰。可是照样被人拒绝回来,气得他当夜就带病进宫面圣。

后来也不止发生了什么事,据说安庆侯从宫里出来时,脸色很不好看。次日圣旨下,把宋琰训责了一番,数落的罪名都是这些年安庆侯包庇下,在京里的一些荒唐事,并告知宋琰这样的人没资格继承安庆侯爵位。还罚了安庆侯府两年的俸禄,不过训责完,还是同意安庆侯把宋琰从大牢里接出来。

宋大夫人跪在地上哭晕过去,安庆侯看着这圣旨,顿时接也不好,不接也不好。最后只好咬了咬牙,想着人活着才重要,于是磕头拜谢圣恩,把憔悴得几乎不成人形的宋琰接回家。

吕国公府却没有安庆侯府这么幸运,同样是一道圣旨,可是吕国公府却是被抄了家,并发现还有少许官银。人没领出来,全家倒是折进去了,这让众人不免感到唏嘘。

不过,同日夜里,方家被一股莫名的大火烧了干净。可是里面别说人影,所有一切都收拾得干净,方中信早在安庆侯进宫的时候,就带着家眷,拿着皇帝指派的圣旨离开京城。

幕后黑手

吕国公被抄家一事惊动了满惊权贵,因为在他府里抄出来的,除了官银的痕迹外,还有不少朝廷贡品。好一些许多珠玉宝石比之宫里的贡品,成色还要更好。同一幅前朝名画,同时出现在宫里和国公府不说,细查之下,宫里收藏的竟然只是赝品。

皇帝顿时气得暴跳如雷,直言要掘地三尺,看看国公府到底还私藏了多少东西。

烧毁方家的那一把火,把隔壁的尚书府也拖入火坑中。不想靠着方家那一片的屋子竟然是刘尚书家的仓库,大半夜全家人大呼小叫地跑出来疾呼抢救。好不容易大火扑灭了,也没烧着刘家什么东西,可是隔日刘尚书却让人参了一本,说刘家也藏了不少贡品。

这对于皇帝来说,无疑是火上浇油,二话不说让人带兵进刘家查探虚实。结果事实让他大为震惊,若不是看在刘尚书不久前有小有建树,只怕也要跟吕国公一样,全家落狱。最后没收了家产以后,罚刘尚书赋闲在家三个月,并且不得外出。

不仅有人感叹,方有信这官见愁的威力已经强大到,他离开京城以后,还能拉几个官员下马。

其实刘尚书落马落得有些委屈,京官收受外地官员的孝敬是常有的事,不见得都是贡品。只不过有些是从即将进贡的东西中,选一些成色稍显差一点的,有些则费了心思,投其所好,不过也不排除有人是半路截获或者偷换了贡品。只要上下各处的关系打点好,其实偷龙转凤的事情并不难,反正皇帝也不知道地方进贡什么。

刘尚书只不过是第一类人,被人误会是朝廷贡品,也无可厚非。

也难怪近些年宫里总觉得进贡的东西愈发少了,还以为是因为连年旱情,地方入不敷出。皇帝也算仁慈,并没有过于严苛要求,甚至有些灾情严重的,还特免税赋。可他没想到的是,贡品照样还是进京了,可是到了天子脚下就被搜刮了。

有吕国公这一例在先,如今有多了个刘尚书,顿时满京权贵都人心惶惶。出门都要换一套破旧一些的,生怕被御史撞见了,下一个就轮到自己。

这种情况下,最心安理得的不外乎那些清水衙门的官员们,往日看别人捞得满钵油水,自己只能勒紧腰带过活。如今那些沾了肉腥的人,个个都夹起尾巴,不敢出门,更不敢嚣张。可算让他们出了一口恶气,说话都大声许多,全部都以方有信为追崇对象,将他的功德政绩吹得神乎其神。

不过也因此,原本被传做三十年难遇的黄道吉日却过得异常冷清。就连两位皇子搬家入宅,都是简简单单摆了几桌酒席,更别说京里其他人家婚嫁喜事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